>
在互聯網高度繁榮的現代,或許已經有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貓撲這個名字,就像小黑問現在的小朋友會不會折紙青蛙,他們往往會投來茫然的眼神一樣。
雖然這個名字已經被淹沒在了互聯網大潮的最底層,但它卻見證了中國互聯網發展大部分歷程,也因此和天涯等BBS社區一起,成為了中國互聯網一個時代的象征。
BBS是什么?貓撲的火熱與關閉又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
什么是貓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BBS。
BBS,是英文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縮寫,直譯成中文就是“公告板系統”。但在中文語境下,我們往往會用“網絡論壇”作為BBS的中文名。
BBS的運作方式,與目前流行的B站、抖音等有著極大的不同:后兩者都是以內容創作者為主導的平臺,而前者則是以用戶之間的互動交流為基本模式。
在BBS中,任何人都能在相對平等的環境下進行對話,發帖人的作用往往只是拋出一個話題或一個疑問而已。
>
在網絡論壇的巔峰時代,幾乎每一種愛好都能找到相應的論壇,而貓撲,就曾是這些BBS論壇中最具影響力的論壇之一。
貓撲的起源,與那個時代許多互聯網產物(包括但不限于網站)一樣,最初是一個為了個人愛好創立的,方便與同好互相交流的平臺。最初的貓撲,只是一個以TV Game為主要話題的小眾論壇。
與貓撲的創立同樣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是論壇名稱的來源:選擇MOP一詞,正是因為論壇創始人田哲的綽號“拖把”。
>
在此之后,在一系列的機緣之下,貓撲逐漸成為了一個與天涯、凱迪社區齊名的綜合性論壇,相比后兩者更“接地氣”的氣質,更是讓它成為了草根爆火的發源地。
無數小黑的同齡人所熟知的犀利哥、芙蓉姐姐、小胖,都因為貓撲上的一個帖子瞬間爆紅。
>
此外,在貓撲上也誕生了數不勝數的網絡用語,例如“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很好很強大”、“浮云”等等,也都來自貓撲。這其中甚至有些詞匯已經脫離網絡用語的范疇,成為生活中的常用詞,例如“人肉搜索”。
甚至用“233”來代表大笑,也是因為在貓撲論壇上,大笑這個表情的序號是233號。
>
貓撲的倒下,對中國互聯網來說意味著什么?
如果因為貓撲目前的知名度就認為貓撲的倒下不重要,小黑覺得這是一個有失公允的想法。事實上,貓撲的倒下讓小黑和不少人都有了稍作暫停、思考互聯網現狀的機會,哪怕只是幾分鐘的暫停。
20年前的互聯網形態與現在的互聯網有何不同?產生這些不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這些變化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樣的影響?
>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小黑覺得有必要先談一下互聯網的“初心”是什么。
按照萬維網構建者TimBerners-Lee當初的構想,萬維網(即上網時經常需要輸入的www,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因特網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個開放共享的全球化協作系統,這或許為互聯網精神的最初形成,打下了一個基調。
小黑曾經在許多文章中提到過“互聯網精神”一詞,如《那些我們曾經愛過的軟件,他們現在在哪里?》等,但始終都沒有詳細解釋過這個詞匯。
>
因此,雖然互聯網精神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我們依然可以用上面這四個詞來理解它。
或許是因為這些因素的影響,早期的互聯網創新有不少都是以愛好為導向的。除了作為TV Game社區起步的貓撲之外,業已關閉的蝦米音樂、影視愛好者們熟知的人人影視、商業化相對成功的豆瓣和虎撲,也都是愛好驅動網站建立的典型。
>
除了網站之外,當時不少流行軟件的誕生,也多多少少出于開發者的愛好使然,例如《那些我們曾經愛過的軟件,他們現在在哪里?》一文中提到的千千靜聽和暴風影音。
這一系列創新的誕生,都為互聯網時代的變革做了最好的注解。
隨著上網乃至網站搭建的門檻不斷下降,開放、共享、協作精神在互聯網上被不斷放大,人們使用互聯網的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從原本以被動獲取資訊為主的方式轉變為用戶主動參與內容制作和互動的方式。在這樣的變化之下,就誕生了“互聯網2.0”這樣的稱謂。
>
雖然許多人士認為互聯網2.0是一種行業概念,但小黑覺得它更像是對21世紀第一個十年互聯網行業狀況的描述。
不過,這一分歧或許不那么重要,因為互聯網2.0實際上發揚了萬維網建立的初衷。然而恰好是因為它的這些特性,導致了它注定只是互聯網行業發展中的一個過渡階段:更多的開放、共享并不能為互聯網行業帶來商業價值,相反,一些人為建立的壁壘,或許更能為互聯網行業中的“巨頭”們帶來利潤。
>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2010年到2014年間,在奇虎360與騰訊之間長達4年的“3Q大戰”。它的本質正是這兩家巨頭的“壁壘”保衛戰。
從互聯網行業的后續發展來看,這次事件可以被看作是互聯網行業從互聯網2.0向互聯網3.0發展的重要標志。這并不只是因為它是第一次國內巨頭間發生的正面對抗,更是因為自此以后,互聯網行業逐漸成為資本競爭的棋盤。
>
正是在“3Q大戰”落下帷幕的2014年,互聯網開始了在商業化、資本化道路上的狂奔:京東、阿里分別在這一年成功上市,滴滴和快的之間的“紅包大戰”也第一次讓人們領略到資本的力量。
互聯網3.0同樣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但基本都是對技術門檻不斷降低、網絡技術不斷發展之后的互聯網形態提出的概念。例如雅虎創始人楊致遠就曾在2006年的Technet峰會上這么表述:
“Web 3.0將是一個真正的公共載體 專業、半專業和消費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創造出一種商業和應用程序的網絡效應?!?/p>
>
但至少從目前來看,中國的互聯網3.0與15年前業內人士的預測不盡相同:互聯網是否正在成為“真正的公共載體”還未可知;專業人士與消費者之間的界限不僅沒有模糊,反而存在著更高的壁壘。只有“創造出商業和應用程序的網絡效應”這句話變成了現實。
或者我們可以這樣判斷:中國的互聯網3.0,已不再是愛好驅動就可以創造出一片天地的時代,而是一個由商業驅動為主導的時代。
無論如何,貓撲的倒下固然是自身管理混亂、商業化進展緩慢的原因,但也為互聯網2.0時代留下了最后一首挽歌,而我們也不得不面對正式到來的互聯網3.0時代。
一個名叫“這個網站即將自毀”的網站
商業驅動的創新模式是好是壞,小黑無法妄下結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單憑商業驅動,我們無法真正調動整個社會的創造能力。
網紅經濟、飯圈思維,可以說都是商業驅動模式的產物,而在這種模式下,那些真正有趣的創意,往往無法受到關注。因此,有不少人認為現在的互聯網不如10年以前那么有趣了。
>
>
另一方面,這些互聯網的新產物也讓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在某些方面倒退回互聯網1.0時代,不論是大數據也好、推薦算法也好,都讓用戶更加依賴被動的資訊獲取。
不過,小黑在本文開頭提到的兩則新聞中的第二則,又讓小黑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互聯網精神,或許永遠不會消失。
這則新聞關于一個名叫“This website will self destruct”(這個網站即將自毀)的網站。
>
這個網站只有一個主要功能,那就是寫下你的留言,并發送到網站的服務器上。當然,在這個網站上,我們也可以瀏覽其他人寫下的留言、點贊別人的留言。
由于所有操作都是匿名的,因此我們無法通過名字來判斷用戶的身份,在這里,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平等、開放的發言的權利。
>
這個網站原本是一次主題為“Keep it alive”的游戲開發競賽的作品,而在疫情爆發后,網頁制作者FemmeAndroid決定利用這個平臺,讓所有人都能在隔離中獲得鼓勵。
他說:“我們經歷了艱難的幾個月,人們似乎需要一個渠道來真誠地面對自我?!?/p>
>
平等、開放、去中心化,正是這個網站能夠吸引無數用戶留言的魅力之一。這個網站總有一天會迎來自毀的那一刻,但它的存在依然提醒著我們:以愛好驅動的創新,永遠不會被商業驅動取代,互聯網精神也將如星火一般傳承下去。
圖源:貓撲截圖、知乎問答截圖、維基百科截圖、This website will self destruct截圖、百度搜索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一篇: 淪為平民 索尼愛立信X3/X5官方文檔曝光
下一篇: 貓撲關閉發帖后多日才引發討論